东坡故里芬芳绽放 眉山文学春暖花开

时间:2019-11-29 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数:2023

来源:文艺报

一方文脉造就诗书名城

眉山地处成都平原腹地,岷江从川西北高原峡谷中穿越而出,在平原上流淌,肥沃了平原,富庶了平原。岷江南行,平原向南延伸。岷江傍龙泉山南行,一路风景旖旎,也让眉山成为天府之国重要的鱼米之乡。眉山建置始于南齐建武三年。唐《通义志》云:“山不高而秀,水不深而清。”而《广舆记》说眉山含灵吐玉之地“介岷峨之间,为江山秀气所聚”。可以说,眉山土壤肥沃、物产丰富,有着优良的风土人文。

一直以来,眉山的文化氛围都很浓厚,也曾出过不少文人墨客,好读书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爱好。像开凿全世界第一个人工隧道的杨涣,以清秀博雅著称于世;忠孝两全的楷模李密,以《陈情表》感动天下;僧人可朋虽一心向佛,身在尘世,但他出口成章,留下诗篇无数,才情堪比李白……

在眉山的历史长河中,眉山文脉代代相传,一大批优秀眉山儿女,向世人传递着眉山精神,为家乡书写下历史荣光。由此可见,眉山历代俊贤辈出,实在可当“人文第一州”的美誉。这也难怪,南宋大诗人陆游会用诗句“孕奇蓄秀当此地,郁然千载诗书城”来表达对眉山的认可。时至今日,眉山的文化活动、文学沙龙,仍然植根民间,分外活跃,让眉山的文学之林更加枝繁叶茂,生机盎然。

散文:为眉山插上美丽的翅膀

眉山是散文的故乡。最早引起世人瞩目,当属眉山现在的彭山区人西晋李密的《陈情表》。唐宋散文八大家中,眉山苏轼、苏洵、苏辙占有三席,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。其中,苏轼以其卓越的成就,被誉为“千古第一文人”。清代散文名篇《为学》作者彭端淑亦为眉山人。

当然,眉山散文并没有停留于古人的辉煌。眉山继2009年获得“中国散文创作基地”后,又于2015年被授予“中国散文之乡”。这不只是眉山作为散文的故乡的“体制认证”,更是眉山当下散文的实力认证。据不完全统计,当下眉山活跃于散文写作的作者逾千人,涌现了一批实力派散文作家,如周伦佑、周闻道、张生全、沈荣均、袁瑛等。他们的作品扎根大地,贴近人民,以在场写作的姿态,介入生活,关注当下,体察苦难,以鲜活的时代书写,创造了眉山又一个散文群体高峰。在此基础上,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应运而生,建立了自己独立的话语体系,设立了在场主义散文奖,推出了一批在场散文佳构。在场主义也因此建立了较完整科学的哲学本体论、文体本体论和写作方法论,并有一大批实验文本相呼应。

周伦佑建构在场散文观念架构后,并未更直接地涉猎文本的实践,而是坚守其最敏感最活跃的领域——破解汉语结构、逻辑、修辞迷局,保持日常生活一贯的诗意,代表作《生死三帖》《狂草奔马的诗》等,算是近年来汉诗写作的重要收获之一。张生全成功转型为非虚构历史题材作家,代表作《蒙哥大帝》《宋末大变局》《最后的士绅家族》,将戏剧冲突,大面积地用于长篇叙事的编织和营造,好看,有力量。沈荣均涉猎传统文化领域的思想随笔写作,代表作《魏晋时光》《天青色等烟雨》《有一种诗意叫李白》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等,有着明确的个人经验和文本取向。袁瑛以金庸人物随笔《落花人独立》等优异的创作成果,签约巴金文学院,跻身四川文学新星行列。显然,这几位在场作家还是选择了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,不过周伦佑更高蹈,张生全、沈荣均更辗转,袁瑛更特立独行罢了。可见,面对冲突,在场写作正在面临分化,步入“后在场写作时代”。

相比其他的作家,周闻道一直坚持现实题材散文写作的纯粹性。周闻道是眉山散文的领军人物。他的写作一直“在场”,与他致力于日常生活的问题关注有关。在《人民文学》《散文》《美文》《花城》《十月》和《香港文学》等海内外名刊发表作品近千篇,出版文学专著14部、经济学专著3部,先后获得“四川文学奖”、“孙犁散文奖”、“新散文奖”和“四川日报文学奖”等数十项,作品收入《大学语文》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辅。专家评价周闻道的散文:思想的美与诗意的美相结合,审美、审丑与审智相融合,贴近生活的真相,关注身边的疼痛,充分体现了他所倡导的在场写作理念。他的非虚构长篇散文《国企变法录》和《重装突围》,从宏观着眼,微观落笔,以生动、深刻的个性细节,呈现了中国以国企改革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过程、艰难和经验,是目前为止较完整书写国企改革的散文专著。非虚构长篇散文《暂住中国》,把笔触深入到一个庞大而特殊的人群——暂住人口,包括他们的居住、生活、就业、医疗、教育等,全面呈现了这个历时数代(58年)、涉及数亿人艰难而复杂的生存状态。《国企变法录》和《暂住中国》2014年出版后,引起社会很好的反响,海内外多家媒体予以报道,前者被评为当年度“中国影响力图书”。应该说两本著作的问世,不仅对当下现实题材散文写作是贡献,也引发了一些社会管理者和研究者的关注。

以周伦佑、周闻道、张生全、沈荣均、袁瑛为代表的在场主义散文流派,无论在理论构建、创作呼应、队伍建设,还是评奖推动、成果展示等,都成果卓著,得到文学界的认同。不仅进入大学教材,而且成为中国当代散文重要的风向标。2010年设立的“在场主义散文奖”面向整个华语散文写作,总奖金50万元人民币,年度单部作品奖30万元。该奖以散文性和在场精神为评判作品价值尺度,坚持民间性、独立性、文学性和权威性。在场主义散文奖自设立以来,一直坚守自己的审美本位和价值尺度,以鲜明的在场写作主张,推动引领着中国当代散文的转型。使自“五四”白话散文以来,延续百年的以个性主义和自由表达为核心、以抒情叙事为主的小(小品文)、美(美文)散文,正转向大品、审智散文,由关注内心转向关注社会,由归稳逃避式的风花雪月,田园牧歌,转向介入现实。《在场》杂志自2009年创刊以来,被认为是走在当下前沿、具有较高水准和先锋性质的民间散文刊物。2017年9月,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文学民刊评选会上,《在场》被评为全国著名民办文学期刊,周闻道被评为优秀主编。《在场主义散文网》于2010年7月开设,2014年3月又再次改版升级,广受关注。除此外,在场主义散文及在场杂志公众号、头条号等也蓬勃发展起来,获得了散文业界的普遍关注。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表示:“在场主义者们那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、积极开展文本革新的精神让人十分敬佩。它的深远影响将不仅仅在散文界,还可能在小说界、诗歌界,甚至思想界和理论界。”

长风破浪会有时,眉州文墨永飘香。浓郁的散文人文环境,热心的散文创作队伍,丰硕的散文创作成果,这一切都让“中国散文之乡”眉山插上了美丽的翅膀。写散文、读散文、尚散文、爱散文成为眉山一种生活常态,培养书香眉山新风尚,眉山的散文创作正迎来大发展、大繁荣的春天。

小说:风景这里独好

眉山的小说创作,似乎一直没有被文学评论家给予非常密切热情的关注,也一直远离话题热点。但作为东坡故里的作家,自是有他们的厚积与喷发。不管是作家,还是其作品,靠着过硬的质量和特有的气质,将眉山的小说创作推向了更高水平,也让更多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,眉山的魅力。

在眉山小说界,刘小川是一颗明珠。刘小川1960年生于眉山,现任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。身为眉山人,2001年,他的作品《苏轼:叙述一种》一经推出,即荣获巴金文学奖。2003年,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刘小川的长篇小说《暧昧》。四川评论家吴野称他把日常生活描绘得繁华生动而热气腾腾。

2007年1月起,上海文艺出版社旗下杂志《小说界》正式推出刘小川“品中国文人”头条专栏,历时一年多。时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魏心宏惊喜不已:“简直就是量身定制,非他莫属!”2008年,《品中国文人》在河南郑州举行的第1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单套书定货会上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,短短三天达到8万套订单。

《品中国文人》以独创的传记、评论、哲思、小说“四位一体”笔触,对横跨2300年历史的屈原、司马迁、苏东坡、曹雪芹、鲁迅等36位文化名人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功绩进行评说。该书荣获了“四川文学奖”“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”等多项大奖,受到了《人民日报》《文汇报》《文学报》《解放日报》《广州日报》《深圳特区报》等媒体的报道。中国作协副主席、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评论:“刘小川从古人身上看到的是时间之奥秘,是逼人的生命光辉,是无法言说的天地奇迹!”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:“刘小川以娓娓道来的笔触探究历史奥秘,为我们留下一部中国文人心灵史。”

时间是对作品最好的检验。时至今日,《品中国文人》发行量已达百万册,每年仍保持十余万册的销量,成为当代中国历史文学作品中的一棵常青树。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、北京四中、成都七中等国内大中小学均将该书作为推荐阅读书目,使之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中国学子。

刘小川最推崇的文人是老乡苏东坡。2012年,刘小川的56万字长篇传记小说《苏东坡》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。该书以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,瞄准了苏东坡这位文化巨人的生命冲动,勾画了一群人物的命运曲线。刘小川笔下的苏东坡,既是一位“千年英雄”,又像当下世人的左邻右舍;字里行间浓墨重彩跳跃着的苏东坡,血肉丰满。写历史事件,写人物故事,穿透力和表现力同样重要,而刘小川是精准地把握这两个方面的高手,前如畅销多年的《品中国文人》,打通雅俗,融会古今,赢得了社会各阶层读者的喜爱与好评。

2016年,刘小川新作《先贤与中国》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。这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入100多个民族先贤的生命核心,让先贤们的生存细节从海量的历史文献中凸现出来,立体呈现,血肉丰满,成为全国各大书店的畅销书。中华历史漫长而丰富,刘小川几十年来持续地行走其间,不断萃取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,汇成一部部经典作品,呈献给当代读者。

奔流不息的岷江浸润眉州大地,千年东坡文化氤氲诗书之城,这片文化沃土越来越欣欣向荣。近年来,眉山市在“文化立市”上下功夫,大力弘扬“三苏精神”,打响“东坡文化”品牌,努力建设文化繁荣的新眉山,也为该市文化界人士创造了宽松舒适的创作环境。一时间,眉山的文艺作品佳作迭出。近年来,眉山籍作家跻身全国知名作家行列,作品行销全国。刘小川、张生全、袁瑛等作家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成长的作家代表。他们扎根本土,悉心创作,用作品反映眉山风土人情、文化底蕴,传承与发扬眉山文化。

以张生全为代表的一批眉山作家,一直坚持现代乡村叙事。2017年4月,张生全出版了《最后的士绅家族》。这是以民国时期蜀地边陲小镇四川洪雅柳江为背景,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。柳江风景秀丽,人文深厚。因是前清皇帝老师曾璧光的故乡,又位于山区与平坝交汇处,当地人重读书,知礼仪,民风淳朴,积极进取,形成了以柳、唐、曾、江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士绅家族群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由于军阀混战,苛捐杂税繁重,一度繁华淳朴的柳江经济凋敝,民不聊生。为生存复兴,柳江四大家族依附军阀,展开了一场夺取税捐征收权的明争暗斗。山上的棒客(方言:土匪)也不甘寂寞,参与到这场争斗之中,一时之间,奸谋诡计、杀人抢劫、欺哄讹诈之事,在柳江明丽的山水间如浊浪滚滚。柳江四大家族在相互倾轧及军阀更替中,相继破落衰败,凋敝困顿。同时,柳江年轻一代为了突破桎梏,寻找真正的出路,追求纯洁的爱情,走上他们悲喜交集的人生道路。虽然饱受挫折,暂时看不到希望,但是他们积极奋发的精神、真挚宽善的情感,让这一方沃土再次充满生机。这部以洪雅柳江为背景,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小说获得了众多文学名家的认可和推荐。作家刘醒龙评价张生全的小说“具有值得注意的文学气象”;裘山山评价这部小说“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、广阔性与真实性”;谢有顺评价这部小说“温暖与残酷并存,希望与绝望同在,一个小镇的命运,映照出的是一个时代的沧桑,一种人性的力量”。张生全早年是洪雅县一名乡村小学教师,散文创作成果较高,在《散文》等全国重点期刊发表作品不少,出版散文集《屋檐口下望天》《变形词》《半拍澄澈》等。后来转向长篇小说创作,特别是《最后的士绅家族》《宋末大变局·四川风云》《蒙哥大帝》更是受到广大读者喜爱。

诗歌:一轮叫婵娟的月亮

眉山是一座年轻的城市,却拥有着“千载诗书城”的美誉。这里诞生了大文豪苏轼,他的诗,他的魂无不呈现出豪放超迈的人文景观。这种景观就是东坡的诗魂,他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精神,具有强大的生命力,照亮了世界,也照亮了眉山的诗意。

眉山诗生活的河流,像悠长的岷江水一样,从古代一直流到了今天。虽然这个过程是时断时续的、是时隐时现的。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,在一批又一批有心者的精心筑造下,眉山人的诗生活又承源续流,且翻波涌浪,渐呈春江浩荡之势。

20年前,眉山诗人经常集中在眉山丁字口、三苏祠一带,时常三五个人在一起讨论文学,畅谈眉山未来发展。他们虽然水平有限,呈现一种原生态的文化状态,美好而珍贵,对眉山文脉相续、薪火相传有着良好的作用。1998年5月20日,眉山市诗歌协会正式成立,眉山的文学爱好者有了自己的组织,文学爱好者经常相聚在一起,共同探讨相互学习。眉山市诗歌协会先后举办了洪雅“瓦屋山笔会”、青神“中岩中秋诗会”、洪雅“瓦屋山杜鹃花诗会”、丹棱“竹林寺笔会”、眉山地区第一届诗歌大赛、眉山地区诗歌作品展等活动,邀请了四川省作协、巴金文学院、《星星》诗刊、《四川文学》及省内外的著名诗人、作家多次参加协会举办的活动,极大地促进了眉山的文学氛围。该协会20年来开展大小活动300余次,其中重大和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有30余次。培养了一大批诗人、作家,创作出了一批优秀作品,刊发于《人民文学》《诗刊》《山花》《星星》诗刊等全国知名文学报刊。可以说,无论市场经济大潮如何冲击,文学怎样起起落落,诗歌一度走入低谷,但眉山这座城市始终坚守诗歌,坚持创作。如今,据不完全统计,我市喜爱诗歌人数近3万人,诗写作人数约4000人,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诗歌人数约2000人,可以说眉山城是尚诗之城,眉山人是尚诗之人。

因为眉州大地遍撒着诗歌的种子,东坡故里由此勃发出诗意的魅力。眉山人一直坚守着对诗生活的挚爱与守望,迷恋于诗歌写作。

华子,是一个把诗和书都视为生命本身的道地的诗书人。他19岁成为了一个乡村教师,一边教书,一边在教室斑驳的黑板上如雪花飞舞般地写诗。有一天他突发奇想,进城办起了书屋,取名博学,期望更多的人与他一样喜欢读书。21年来,他团结了众多的志愿者,推广全民阅读,忙里偷闲地顾盼眷恋于诗歌。在书屋与诗屋之间徜徉,他想踩出一条幽雅的诗书小径。如今,华子已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,发表诗文300余篇(首),1994年出版诗集《我歌唱的高潮就要到来》,入选过多种诗文集,获过光明日报社全国文学征文赛一等奖、《绿风诗刊》征文赛一等奖及上海市作家协会全国征文赛等多种等级奖励。

“公元1037年1月8日的一场雪。在三苏古宅呱呱落地 从此,眉州的一轮月亮,中国的一轮月亮,世界的一轮月亮 从一口古井冉冉升起。从北宋一直悬挂至今 他所照耀的漫漫长路,是风雨、坎坷、泥泞、河山,是诗词书画、美酒美食、乡野庙堂,是悲欢离合、阴晴圆缺 他的名字,叫苏轼、苏东坡,一轮叫婵娟的月亮……”(长诗《苏东坡:一轮叫婵娟的月亮》)这是路遥青年文学奖获得者、三苏祠驻馆诗人许岚,为第八届东坡文化节暨苏东坡诞辰980周年所作。作为东坡文化传承者、传播者、鲁迅文学院学员的许岚提出了“洗诗”理论。他认为,诗歌要干净、利落,出淤泥而不染,接地气,纳天露;诗人的价值在于责任、担当、震撼、觉醒以及感动,在于一种或愉悦或悲愤的精神享受,而非物质的拥有;诗歌的价值在于治病、疗伤、养心、安魂。在东坡文化的皇城根下创作和工作,他一直心怀敬畏、热爱,以苏东坡为楷模,淡泊名利,以作品说话,以作品立魂。他潜心创作的一本诗集《中国先贤100人》即将完成。“如果我们诗意流淌,生活就不会停下鸟语花香”,这是许岚对生活的解读,对生命意义的诠释。

眉山市诗歌协会主席伍俊华原本是一名企业家。由于他热爱诗歌长期从事诗文创作与研究,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。1998年,伍俊华创建了生命诗派,其理论文章刊登于《四川文学》《山花》《作家文汇》等刊物。其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被学者认为:“伍俊华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个空洞的口号,而是用自己的创作实践验证他长期追求的创作观点。”“伍俊华是一个具有诗歌精神的追求者和践行者,长期以来,在诗歌创作领域成绩有目共睹。作为一个具有探索意义的诗人,在他创作的道路上,总是用其诗歌文本表达出生命意识。他认为,生命主义不是文学起义,同时提倡零点写作。他的诗集《时光手记》就是这样的写作范式。”

影视:小荷才露尖尖角

上世纪80年代,峨嵋电影制片厂在现眉山市丹棱县境内拍摄了电影《被爱情遗忘的角落》。影片虽然沉重,可影片里的眉山美景却深深印在了全国观众的心里。眉山风光不仅在银幕绽放光彩,也受宠荧屏。

2012年,央视中文国际频道《远方的家·北纬30°中国行》栏目摄制组来到眉山,用近半个月的时间挖掘眉山美景。以三苏祠、彭祖山、黑龙滩、瓦屋山、竹艺城、中岩景区、柳江古镇、李密故里、彭山凯旋(长寿)村、丹棱梅湾村等为代表的10余处旅游景区(点),在荧屏尽展眉山魅力。今年6月,该频道“远方的家·江河万里行”栏目组再次聚焦我市彭山、青神,对两地岷江沿岸的自然人文风情进行充分挖掘报道。

如果说这些零零散散的东西不足以说明“眉山制造”的影视魅力,那2013年10月29日起全国公映的悬疑侦探电影《制服》可谓是重拳出击了。该影片投资3000余万元,聚集任达华、徐若瑄等演员。影片工作组不仅从制片人周天祥到导演王光利,大部分都是眉山人,取材来源也包括近年来眉山、乐山公安破获的多起案例案件。

中国第六代导演眉山人王光利,1997年创作电影《处女作》,先后参加了温哥华、鹿特丹、新加坡、福冈等20多个国际电影节。之后转战商业电影,《血战到底》《老虎棒子鸡》《卧虎》等电影都有不俗票房成绩。

作为眉山人引以为豪的“眉山元素”,周天祥创建的北京天生之道文化艺术有限公司,成功投资制作了电影《制服》《杂技狂人》,网络大电影《以为是老大》,网剧《深井食堂》,中法合拍3D动漫电影《昆虫总动员2》(2018年上映),成功引进日本动漫电影《柯南·沉默的十五分钟》,法国3D动漫电影《昆虫总动员》,成功宣发电影《007幽灵党》《侠探杰克2》。2017年,周天祥创建北京商舟传媒有限公司,与央视纪录频道CCTV9合作的大型文化纪录片《中国话》,被中宣部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大电视工程。

除了电影、电视,微电影也在为眉山影视发展助力。今年6月,眉山青年导演徐寒临创作的《生日快乐,李寿尹同学》在由上海戏剧学院主办的“2017两天微电影大赛”颁奖典礼上,从全国380余部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,获得提名最佳影片、最佳摄影和最佳女演员奖,最终荣获最佳摄影奖。

今年眉山还启动了《眉山苏轼》的拍摄制作,由导演、编剧陈燕民执导,刘小川、王晋川、刘川眉、刘寅等四位眉山本地作家参与了电视连续剧《眉山苏轼》的编剧工作。该剧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题材剧目,正在反复打磨剧本,把纪实性与故事性相结合,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正剧。

目前,眉山已成功举办三届微电影大赛。大赛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立足眉山元素,着眼现实生活,发掘有情感、有温度、有深度的百姓故事和百姓梦想,用新思维、新视角、新手段展示宣传眉山独特的历史禀赋、人文资源、自然景观、饮食文化、风土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新成就,为建设富裕美好眉山传递正能量,广受各界好评。创作一批塑造眉山形象,讲述眉山故事,凝聚眉山精神,深受群众喜爱的微电影作品,搭建优秀影视作品展示平台。

眉山文学,明天更美好

奔流不息的岷江浸润眉州大地,千年东坡文化氤氲诗书之城,这片文化沃土越来越欣欣向荣。近年来,中共眉山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,坚定不移实施“文化立市”战略,先后出台了《苏东坡文艺奖评奖办法》《文艺精品创作扶持管理办法》《加强文艺人才建设的意见》等制度,完善文艺激励机制,促进文化繁荣发展,为眉山作家创造了宽松舒适的创作环境,有一批作家常年在多种文学核心期刊发表作品,入选多种权威年选,荣获多个专业奖励,是文学川军的一支重要力量。一时间,眉山的文学作品佳作迭出,一些作家跻身全国优秀作家行列,作品行销全国。刘小川、张生全、周闻道、沈荣均、袁瑛等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成长的优秀代表。他们扎根本土,悉心创作,用作品反映眉山风土人情、文化底蕴,传承与发扬眉山文化。

眉山文学界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文艺思想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大力弘扬以东坡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,深入生活,扎根人民,打造文学品牌,催生一批文学精品,涌现一批在省内知名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学领军人物。眉山市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,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对文学精品创作的扶持力度,用好扶持和评奖政策,加大对重大题材、传统文化、眉山元素的文学项目扶持力度,催生一批能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影响力的优秀文学作品,和一批文学领军人才;抓紧推进专门的文学创作研究机构的创建工作,创建苏东坡文学艺术院,将为繁荣眉山文学事业搭建又一个崭新平台,通过签约作家、评论家等措施,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,壮大文学队伍,整合创作资源,组织选题创作,推出文学精品。可以说,眉山正在迎来文学创作的最好时期。眉山作家们将立足眉山,植根于深厚的三苏文化土壤,深入生活,扎根人民,潜心深耕,葆有文学理想,秉承文学传统,用文学妆扮生活,用文学点亮眉山。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,守得住清贫,耐得住寂寞,不为名利所动,不做市场奴隶,自觉抵制文化泡沫,努力塑造精品之花。可以期望,未来几年,眉山还会涌现更多的精品佳构和文学新星。